5G智慧工廠落地挑戰多 電信商扮演重要角色
5G商轉已近2年,五大電信商自2020年陸續開通5G服務,但消費市場只是5G發展的第一步,後續的企業端應用更為廣泛,因此許多企業也早已將目光焦點轉向即將開放申請的5G企業專網,不論對傳統電信營運商或是電信設備供應商、電信系統整合服務商來說,5G帶來的企業專網商機,正是積極尋找的新藍海。
目前NCC規劃將在2022年上半正式開放5G企業專網執照申請,並指配4.8~4.9GHz頻段的100MHz頻寬作為5G專頻專網頻譜,採獨立運作,且不採取電信業者競標做法,而是只要企業提出申請,符合規定,繳交頻譜使用費即可使用。5G專網依使用頻段的差異,又可分為專頻專網與共頻專網。
顧名思義,前者如同上述所說是指架構在政府所釋出的特定頻譜之上,而後者則是採用電信商所提供的公網商用頻段,換言之,新制上路後,企業不只可向電信業者租用商頻專網,也能向NCC申請專用頻段執照,架構自己的5G專用網路。
理論上,如今企業可以自主建置網路,這是否意味將為傳統電信營運商帶來衝擊?中華電信數據通信分公司總經理林昭陽則認為,5G專網落地,背後仍有許多不論是技術或管理上的挑戰,然因為電信商擁有多年電信網路建置、維運管理的經驗,事實上仍可扮演為企業從規畫、建置到維運5G專網的協助者角色。
5G將全面改寫製造業生態
5G意即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是一般大眾所熟悉的2G、3G、4G 一路演化而來的最新行動通訊技術,其具備「高低大」,也就是高速率、低延遲與大連結等三大特性,然5G不只是能夠帶來更好的網路體驗,它更是帶來數位轉型的驅動力。
5G強大的性能替許多因條件嚴苛而難以設置網路的環境提供了解決之道,在工業領域尤其如此。舉例來說,傳統工廠的生產線大多設置大量固定設備,並以實體纜線連接,導致生產線的重新配置耗時且所費不貲,在今日製造業愈來愈注重彈性製造的趨勢下,過去工廠運作模式顯然已無法再因應未來的產業需求。
而製造業者紛紛在工廠內添加愈來愈多的移動要素,並儘可能在產線配置上保留更多彈性,此也催生業者對於無線通訊有更強大的需求,並同時帶來高品質、高速率的傳輸需求,像是在疫情期間備受關注的AR遠端協作,亦是基於5G網路即時傳輸。
儘管5G專網帶來的全新進化與改變是全面的,但要不要採用對企業來說是相當重大的決定,企業必須審慎評估,此是決定是否要擁抱5G專網的一項重要功課。
企業自建5G專網 還有重重關卡
企業如果選擇自建5G專網,首先面對的就是成本問題。林昭陽開門見山的指出,且通常成本包含幾個層面,包括架設專網所需的硬體設備支出、後續維運成本,以及頻譜使用費成本等。可以說在先期,光是一筆成本支出就會是不小的數目。
在成本可接受的情況下,企業還是擁有充分的動機選擇使用專用網路,不過相對大型企業來說,高昂的成本還是有可能讓中小企業望之卻步,因而降低導入5G專網的意願。目前政府雖已指配頻段擬將開放5G專網申請,但林昭陽也坦言,實際章程仍在研議中,仍然有可能存在不確定因素。
相對來說,電信商已實際透過競標取得的商用頻段似乎更為穩妥,還是具有較大的機會能夠協助企業順利部署5G專網。除先期設備建置與電信支付費用可能帶來的高昂成本,企業若自建5G專網,還需要面對漫長的網路規劃設計、複雜的系統整合,除非業者本身熟悉電信規劃設計,否則將會是技術上的一大挑戰。
為了確保網路傳輸不中斷,不論是採用專頻專網或商頻專網,導入部署後都還是需要進行像是異常排除、效能調校等的維護與管理,企業必須聘僱專業人才進行維運,然具備電信領域知識的技術人員本身就相當稀缺,薪資必然可觀,因此不如委由具有經驗的電信業者執行維運,更容易達到目標,且更具成本效益。
電信營運商角色更多元
就5G企業專網型態來看,大致可依最靠近終端的基地台、減輕核網壓力,能夠在行動網路邊緣提供雲端運算能力的MEC,以及核心網路等所部署方式的不同來區分。林昭陽說明,目前中華電信提供的5G專網服務分為共享型、專用型以及獨立型。
所謂共享型指的是在企業營運範圍內建置5G基地台,但MEC邊緣運算設備則是部署在局端與多用戶共享,因此資料仍和公網介接。
專用型則是在企業營運範圍內建置5G基地台與MEC邊緣運算設備,讓資料可就近在自家場域內進行交換、運算。然此種方式仍與外部公網的核心介接,而最後獨立型則是讓包括基地台、MEC與核網都建置在自家場域內,讓企業的5G網路自成體系,不需與公網介接,以降低資料外洩風險。
其中最關鍵的核心網路切片技術,也是中華電信的第四種部署模式,預期將在2022年下半推出。林昭陽指出,該模式是建立在獨立組網架構下,藉由切片技術切分出企業的虛擬專用網路,因而讓企業享有端到端全程隔離的專用網路。
隨著5G產業應用引發熱潮,各家業者都在挖掘新的藍海商機,面對各廠角逐競技,也為傳統電信營運商帶來新的成長機會。5G專網需要搭配企業主的應用需求,在不同場域應用如智慧製造、智慧醫療,甚至高科技或傳統產業對於5G網路的使用情境都不一樣。
資料來源: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58&id=0000632736_I2561KFU4ZZKB15Q20NVV&ct=v